[woocommerce_my_account]
有錢人為何是有錢人?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教你如何變得更有價值!早晚有一天,可以不再為了生活出售自己的時間
「你敢當一個『特立獨行而正確』的人嗎?」
「你認真考慮過自己的商業模式嗎?」
「究竟是什麼決定你的價值(估值)?」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閱部客,我是水豐刀,今天是我們閱說書44集,今天我們要來介紹的書就是 《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作者李笑來。
究竟什麼是財富自由?難道是賺大錢?還是不必工作?
閱部客常常收到來自大學生的未來職涯問題,其實多數人只是不想被束縛,但卻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絕大多數人,在追求某個東西時,可能連那個東西都定義不清楚
語言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大腦對一件事沒有概念,那麼我們的大腦就傾向不去想那件事情。所以我們要有清晰、準確的定義,才能引導我們思考,進而行動改變。所以作者定義「個人財富自由」,是指你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進一步的思考就出來了:財富自由不是終點站,那隻是一座里程碑,在那之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要做到財富自由我們要有的觀念是以下兩件事情
分別為「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以及「財富自由只是過程的里程碑」
首先我先來探討第一個觀念:你有認真思考過自己的商業模式嗎?
企業有商業模式,個人當然也有商業模式囉,所謂的「個人商業模式」,就是一個人出售自己的時間的方式。總共有三種模式
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一份時間出售一次
提問:請問如何優化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
答案是,想辦法提高單位時間的售價、想辦法提高時間銷售數量
第一種商業模式基本上每個人在不是富爸爸的情況下,最初都是一樣的,於是大家都很自然的運用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一份時間出售一次」,在最初你能零售出去就不錯了(打工),能批量賣出更好(找穩定工作)
所以可以劃分為A、B、C三種人
• A、零售:兼職、打工、臨時工都屬於此範疇,他們零售自己的時間,一天也就只能賺一天的前,這是個人商業模式最差的一種。
• B、批發:有固定工作的人,相當於把自己的時間批發出去了,變成月薪、年薪,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不過薪水的天花板很明顯。
• C:Double:這個是第一種商業模式裡面相對高級的聰明人,他們關注薪水、更關注自己的價值和成長,他們認為成長是關鍵核心要素。 Double的意思是他們在給別人工作的同時也為自己工作,相當一份時間出售兩次:一次給老闆,換來薪水;另一次給自己,換來成長和自己未來的價值,就變成了「一份時間至少出售兩次」。
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
提問:如何啟動它?
簡單的說,就是把「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次數越多越好」
基本上一切的「內容製造」、「創意製造」都是屬於這個類別—書籍、唱片、動漫等等都是
聰明的人會提升自己單位時間效率,同時能夠有效借助媒介把自己同一份時間出售很多次。你可以寫一篇文章或者寫一本書。寫完之後,一篇文章會被看很多次,這就是一份時間得到的效用;你只要做一次就可以回收效益好多次。
你能服務更多人,你就能影響更多人,Youtube內容創作者也是這個道理,我拍一集影片,卻能讓多人受益。
第三種個人商業模式:購買他人的時間賣出去
提問:如何優化它?
三種商業模式中,最高級就是這種購買他人的時間再賣出去,可以突破個人的「時間總量」的限制
典型的例子就是創業和投資。
• 例如:老闆招聘一些人做產品,本質上就是購買了這些人的時間,然後再把這些產品賣出去;
• 例如:投資人購買創業者的時間,進行投資,然後在適當的時間把股份賣出去變現。
當我們花錢購買別人的服務時,從本質上避免了將自己的時間花到那些只能將「一份時間出售一次」的人所做的事情上。所以,為什麼要把時間用在只能出售一次的事上呢?在這里水豐刀最推薦你把時間,投資到自己的成長上,這才是最划算的買賣。
再來探討第二個觀念,你有沒有想過究竟什麼是落後?
有一句話叫作,接近90%的人認為自己的駕駛水準處於平均水準之上。
但從宏觀來看,這明顯是不可能的,關於「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高於平均水準」這件事,有一個專有名詞稱作「烏比岡湖效應」,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們並不能感知這個世界,我們只能透過感知自己的周遭來判斷自己是否處於平均水準以上」
在學校的時候,我們都會有及格分數60分,所以40%後都可以算是落後的,好在大多數人都能超過及格線,但從另個角度來看,這種虛情假意的寬容相當於溫水煮青蛙;在步入社會後,敏感的人就可以發現:「及格」這種東西是幾乎沒用的,實際上20%之後的都是落後,20%的人佔有這個世界有限資源中的80%,進入了20世紀有更重大的變化揭示更殘酷的事實:弄不好,1%之後都是落後。
這也是血淋淋的例子,就連Youtube的數據出來,拿前3%跟後面的97%作比較,10年平均下來觀看次數,前3%的頻道佔了85%的點閱率。現實的說,你如果不能作到超過80分,那就算你拿了79分也跟50分、10分、0分沒有差異。
有一句著名的話是優秀是一種習慣
這話我非常認同,因為所有你認為的「必須」都會變成「習慣」,就像你習慣到用筷子夾菜一樣。對一些人來說,優秀就是必須。觀察那些優秀的人。若有機會跟他們溝通,你會發現他們在這方面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態度: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所產生的認知與選擇,其實就是一個人的自我驅動力。所以「進取型」的人很容易明白一個道理,成功不過是某一個時刻的狀態,成長才是「必須」
而在眾多的「必須」中,最關鍵、最核心的是什麼?答案就是耐心
「耐心」就是「成長」的根本,也是「成長」裡的「必須」
所以我常常告訴自己:沒有耐心的人甚麼都做不成,怕麻煩的人會被麻煩一輩子。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麼?
絕大多數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上的。有個玩笑說:「所謂的幸福就是自己的總收入比妹夫的收入多百分之二十……」
很多時候,跟別人比較只是一種陷阱
1. 單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長度
2. 兩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積
3. 三個維度上,大家比的是體積
而實際上生活有很多個維度,每個人也都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條線。所以在不同的單一維度上,只會有一個人是「第一」,只有少數人「名列前茅」,剩下的絕大多數都是「落後」
但想明白之後就不會覺得這個事實有什麼殘忍了,因為還有更殘忍的:很多的時候,即便當了第一又怎麼樣呢?
在一個維度上,最多 100 分;兩個維度上,哪怕各自都只有 50 分,面積已經是 2,500 了;若是三個維度各自都有 50 分,那是多少? 125,000…… 注意:這些個數字只是「意象」,並不一定能代表事實,但足夠說明事實了。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國中老師在許多年之後總是慨嘆:最終,真正有出息的,都是當年成績一般般的他們之所以慨嘆,就是因為「沒想到」;而他們之所以「沒想到」,就是因為當初竟然不知道人生除了在校考試成績之外還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維度。
與其在一個維度上死努力,我們更要發展多維度才能增加競爭力。這個概念也類似於現在說的「跨界」,其實每次跨界,都是給自己拓展一個新的維度。多維度打造競爭力優勢策略,正是實現把自己變成一個獨一無二的人。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你至少要先在一個維度上做到足夠突出,才能夠讓自己的數字基底夠大。 1X1永遠等於1但2X2卻是4了。
這本書,是在幫助更多的人「升級自己的操作系統」。
以本書50個問題啟發你對很多事物的想法;如果沒有清晰的概念,大腦是傾向不會去理會的;所以在開頭我就先定義了財富自由,很多人會問我讀了這麼多書也沒用,看了財富自由之路的書也不會變富翁阿,那是由於我們認知改變到行動還有一大段的差距,光了解是不足以改變的,我們需要是行動!
前面提到價值大於估值,那究竟是什麼在決定我們的價值?在市場上,決定價格的最重要因素是需求。所以很多人或許會想,天哪,我這麼努力,可是為什麼這麼慘? !那就是這個世界不需要你!也許很無情,卻是事實。需求決定價格;如果你在做被需要的事情,那就是一個被需要的人
不要抱怨這個世界,馬克.吐溫說得好:讓你陷入困境的,並不是這個世界;真正讓你陷入困境的,是這個世界最終並非你所想像。
期許每個人都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最後要問book們問題是:你該如何行動讓自己變得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