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堂心理學講義,使你人生更順利!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

25堂心理學講義,使你人生更順利!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

你是否常常否定自己,認為自己就只是這樣! :

「數學考20分,我沒有天份我放棄吧不用讀了」

做事拖拖拉拉,時間管理做不到:

「問題到底出在哪阿,拿時間管理書,為什麼就是無法做好」

在意別人的看法,常常感到沮喪:

「我覺得水丰刀很不水,水丰刀心理OS什麼意思是不水阿,是他不喜歡我嗎?還是覺得我不夠漂亮,難道我要改名火丰刀嗎」

你有以上的行為發生嗎?

最新科學證明,其實這樣的人生更精采!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閱部客,我是水丰刀

今天是我們閱說書37集,今天要介紹的書就是“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先問問大家你覺得現在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是被人工智慧取代?或是自然環境的浩劫?以前常常會說到這些但現在我更認為是「心理機制」,決定一個人的高與低,是來自於我們自己所做的選擇!

這本書的結構是以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講義25堂做出發,首先敘述社會現像或是大眾的心理,以及社會既定認知的相關故事然後帶出心理學的研究分析原因以及解釋,並提供給你清楚易懂的改善方法及重點整理。

首先是第一課

第一課就要來告訴你究竟史丹佛大學學生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答案是:「不厭惡失敗的心態」

史丹佛大學一入學就在教學生,成長心態這個觀念。

而提出成長或是定型心態的是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教授。簡單來說,所謂「成長心態」是指要發揮個人潛力別無他法,只有親身挑戰。眼前的困難正是自我成長的絕佳機會即使失敗或是沒有達成目標,都不是因為自己的無能造成的。

但幾乎所有人都抱持著杜維克教授所提出的「定型心態」

「定型心態」是指深信自己的能力,智力與才能都是固定不變的一種心態。抱持定型心態的人,即使自己考試成績不佳,也會認為原因出在於自己沒有天份上。這樣的人只要一遇到挫折,幾乎都會立刻放棄,改去尋找其他「能立即成功的事情」來做,他們把尋找自身專長,以及避開失敗,吃苦當成自己的人生目標。而研究指出,抱持成長心態的人能忍受困難,找出工作意義,長期下來比較容易成功。但是多數的史丹佛大學學生入學時都是抱持「定型心態」,原因來自於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地被稱讚「你很聰明」,「你很有天份」,「你很特別」等等。當人持續接受自己比他人優秀時,會逐漸養成脆弱的玻璃心,喪失承擔風險的意志力。

所以為了教導學生要抱持成長心態,常會提出「小鴨症候群」

其中包含兩種症狀,他會妨礙到成長心態。第一種症狀是深信所謂的成功,就是以最優秀成績畢業;第二種症狀是深信必須使別人認為自己從不費力追求成功。

那為什麼要叫「小鴨症候群」?是因為跟鴨子游泳的狀態很像。表面上看起來泳姿相當優雅,但水面下卻是用腳拼命划水,努力地不讓自己溺水並且向前進。這樣的症狀不是只在史丹佛的大學生上,他們普遍存在於所有的頂尖大學的眾多學生中,他們大多被訓練成只是能讓別人看見自己的優點,而迴避失敗的想法,讓他們選擇不去挑戰任何可能性。當不表現出自己努力吃苦的一面成為了目標,就會離成功愈來愈遠。所以史丹佛大學在新生入學時就會介紹「小鴨症候群」,教導他們挑戰跟失敗都是學習的一環,不要害怕失敗。

一句話重點整理:

即使失敗也不認為是「自己能力不足」,「成長心態」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自己可以影響自己的人生」

再來是第二課:為何拖延、忙碌反而生產力高?

作者常常被稱為是生產力達人,別人總是問他說你怎麼可以做到這麼多事?她總是很心虛,覺得自己並不是很會時間管理,桌面也時常堆滿,當作者看著自己凌亂的待辦清單與辦公桌,她很慶幸她總是有辦法做到所有自己想做的事,而且都樂在其中。

她認為能達到如此,最重要的是不追求完美,正因為不追求完美,才能成功地做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所謂提升生產力的最佳方法,其實並非有計畫性地安排各種待辦事項,也不是做好時間管理。為了做到所有的事情,重要的是允許自己以自己的方法與步調來著手任何事,不需要將「正確方法」奉為準則。

例如:身為夜貓子的我,一開始總是看著很多時間管理,意志力的書籍,然後把早上的時間排滿重要的事情,但我開始理解到夜晚時,我的靈感跟專注力會特別的好,所以對即使重要工作放到晚上或是開始得比較晚也不會在意。

研究顯示:即使繁忙程度被迫超過可負荷範圍,人還是會因為忙碌而感到幸福。許多人都相信悠閒才會讓人幸福,偏偏事實卻完全相反。

學習時間管理時應該沒有人會教你「把必要的事放到最後」吧,不過對作者而言,作者接納了自己會會把事情延後的習慣,對她來說把必要之事拖到最後才能做出最棒的成果,她把這現象稱為「高生產力延後作業」。對作者而言,有效率地延後作業,不但不會因此感到不安,而且比起默默照計畫完成作業,更能夠善用時間。不過「高生產力延後作業」,並不是適於所有人。而是這種作法符合作者的個性,才能如此有效。

與其說是在管理時間,更重要的是在管理自己的個性。

你要先去了解「自己是如何行動,什麼事情會變成自己的動力」。

首先,先請大家掌握自己是如何運用自己的時間跟體力的。不是一昧的尋找標準答案,而是專心找出符合自己個性會讓事情順利的關鍵,這件事沒有標準答案好好觀察自己。

一句話重點整理:

管理自己的個性與習慣,而不是時間。

再來是第三課:擺脫失敗反應的惡性循環
作者還記得第一次在學生「教師評鑑」中全數拿到「負評」的情況。從「課程架構」,「理解程度」等等每一項都被評為最低分。

她不禁在心裡想:

明明我上課都很準時,為什麼還有人給我嚴守時間最低分呢」被這結果深深打擊,她認為自己是學生心目中最糟糕的老師,儘管也有許多正評?

她面對這個結果感到很丟臉,也認為這麼辛苦的思考教學,或是覺得自己適合教職這件事感到很愚蠢;雖然這件事情對作者來說已經是10年前發生的事情了,但就像是昨天一樣的記憶猶新,即使是知道「負評」這件事是身為教師或者是作者必須承擔的一部份,但是受到嚴厲批評時還是會感到心裡受傷。

大部分的人都會記得自己的失敗或是弱點,很少在意自己的成功或是強處。

失敗反應是從感覺到失敗與拒絕情緒後開始的「惡性循環」,會讓我們誤以為這個負面情緒正在提醒我「我們只是哪種人,所以只能做到哪些事」

舉個例子:像我在經營的B站的時候,其實多是收到正評,但是有幾次還是會收到槓精的評論,像是你有什麼資格你智商低等等,第一次看到這種言論時還是會很心痛,也會反覆思考是自己哪裡做錯了,也就陷入了所謂「失敗反應」的惡性循環,「辛苦做影片有意義嗎?」,「我幹嘛這麼認真」等等。

不過這樣的失敗反應也教會我許多事情

首先在遇到這樣的事時,請先回想這件事自己的初衷。受到批評時,我腦海中就會浮現「不想再去在意」,這是剛開始陷入惡性循環中可能會浮現的念頭,因為在意會使自己痛苦,所以故意告訴自己「這沒什麼,這一點都不重要」。但回顧本書,作者十幾年前,第一次收到超級負評就告訴自己「教學這種事不算什麼,不需要太過用心在意」的話,作者現在的下場會是如何呢?

想要擺脫失敗反應,最重要的就是重拾對事情的在意感。回想起這件事對自己來說為何重要的理由。對我而言,當我收到負評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思考「自己有多想要幫助有需要的人?」「自己想要幫助或是激勵大家嗎?」「心裡還有想要散佈好書或是知識的熱情嗎?」

如此改變自己想法後,就可以較能從沒自信中轉移注意力,幫助自己重新回到樂觀動機的軌道上。接收到這類訊息,有時候我們能從失敗或是他人的反饋中,獲得讓自己升級的必要情報。學到的並非只是「了解自己成長到何種程度」,也能夠體會到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之處,而非一味將這個不同,視為「必須改正的弱點」。

一句話重點整理:

從批評中試著改變想法,重拾對事情的在意感,讓自己找回正向樂觀的動力。

這本書非常適合給想要改變自己,又不希望是無謂的心靈雞湯書籍,沒有任何研究證實或是改善方法;很多法則我都認為非常實用,畢竟這是來自於史丹佛心理學講義,知識,研究都包含在裡頭,是許多人都需要,並且可以從書中獲得幫助的。

推薦此書給想要成長的各位BOOK們,一起踏上改變之路

最後要問BOOK們的問題是:這三堂課哪一課你覺得最需要改變呢?

Footer Top D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