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世代的我們究竟想要什麼《最後吃,才是真領導》閱說書#34

千禧世代的我們究竟想要什麼《最後吃,才是真領導》閱說書#34

創造跨世代溝通合作的零內鬨團隊
這本書,主要的篇幅是在介紹領導,從很多面向來談領導,例如:引入了生物學、人類學的觀點,去解釋我們的所作所為、職場生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這次也新增訂了千禧年世代與現階段的嬰兒潮世代與x世代衝突、網路使用社群媒體等。

作者是TED超過4000萬人跟隨的超人氣激勵演說家賽門.西奈克,我非常喜愛作者之一。

大家是否有看過一部影片是〈千禧年世代在職場上出了什麼問題? 〉這部影片,這本書新增訂破1.5億次觀看影片的內容,這本書增訂版上架後,就登上了amazon分類排行第一。所以這次我想針對新增訂的千禧世代做討論

什麼是千禧世代?
千禧世代是泛指1981-2000年出生的人,至今 2017 年,換算起來現在約 17-40 歲,幾乎是社會中最具衝勁的年齡層。目前我就屬於千禧世代,而我父母是屬於X世代,X世代也就是1960-1980年出生者。有許多人抱怨千禧世代,他們認為千禧世代員工似乎還沒做好進入職場的準備,欠缺主動精神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許多千禧世代也認為在工作中缺乏親切的指導,也抱怨在工作中老闆沒有提供足夠的指引。

管理階層的人常常問千禧世代的人:「你們到底想要做些什麼?」

而千禧世代的人則會回答:「我希望工作可以給我使命感、最好有零食免費的食物以及舒服的沙發。」

在新創公司,或者是科技公司,許多公司的確提供了許多免費的食物和舒服的沙發,但是千禧世代的人依然不開心。作者賽門深入了解兩方的意見,美國皮尤中心的研究顯示,多數年輕人讚揚老一輩的人擁有更強烈的工作倫理、更高的道德價值觀,而且會更尊重別人。與作者賽門交談的千禧世代也承認,他們很容易感到乏味,他們說他們不想整個職涯都待在同一個組織。但是他們大多都是願意努力工作,這一點最明顯展現在創業精神上,相較於老一輩創業者嬰兒潮世代平均創業年齡是35歲,而千禧世代創業者平均年齡是27歲。

一刀兩刃,很多時候爭執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可以了解千禧世代在成長過程中,作者歸類最主要三大主因

第一、父母過度呵護

每個父母都曾掙扎過;是該飛撲過去幫助孩子?還是讓他們奮鬥、跌倒失敗呢?一個是傳達愛與支持,而另外一個是教導自立自強與恆毅力,兩者都很重要,但是許多數據顯示千禧世代父母可能過度呵護孩子,打破這兩者間的平衡。父母過度呵護孩子會導致許多學生非常害怕失敗,不知道如何應付沖突或挫折,他們無法應付生活中尋常的起伏,在還沒學會這些技巧下,他們就從學校畢業進入職場。

紀錄片《檸檬汁故事》影片中談到成功企業家母親如何教養孩子,他們做出結論:「我想,如果父母想要養育出有創業思維、主動精神的孩子,成為創新且真正獨立的成人,我們應該往後站,讓心愛的孩子犯錯,偶爾跌個狗吃屎。」

千禧世代從小他們就被教導「你很特別」、「你想要做什麼你都可以做得到」,甚至許多學校設立參加獎,讓最後一名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獎勵獲得鼓勵。不過這都在貶低真正認真付出者所得到的獎勵 。

等到他們畢業了,找到工作了,突然間被推入了現實世界。

他們發現自己並不特別 、最後一名什麼都得不到,有時甚至連第一也得不太到什麼,還有他們發現並不能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了 。所以玻璃心碎了。千禧世代在成長的過程認為自己很獨特,他們習慣在出現困難或挫折時得到父母的指引,他們習慣常受到讚美。但這在企業中很難找到,老闆不會時常讚美,也不會一直引導他們或解釋每件事,工作場所沒有提供任何幫助增進他們自尊心這種東西。

第二、無所不在的科技導致上癮分心(演戲吃飯還在劃手機)

千禧世代是活在科技起飛發展的世代。使用手機與社群媒體的時候會產生多巴胺,多巴胺就是我們喝酒、賭博、抽煙會分泌出來的物質,會讓你感到快樂, 非常非常具有成癮性 。整個千禧世代的人可以毫無顧忌地藉由社群媒體與手機來接觸令人麻痺的多巴胺。

在成長時,小時候只需要獲得父母的認同,長大後會轉換成需要同儕的認可,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高壓與焦慮的時段。我們本該在這個時期學會倚靠朋友 。不過大部份的孩子在這段成長時間不懂得營造深層、有意義的關係,深層的關係在這群孩子中不曾存在,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學會這項技能。

千禧世代在社群、朋友圈的世界中長大,這代表他們很會「美化」事物,擅長向其他人展現自己的生活有多美好,而隱藏了沮喪、失落的一面。好像大家都過得很堅強,過得很好,但其實一點都不。

更慘的是,對於壓力他們沒有宣洩的管道、應對的機制,當人生遭遇壓力時,他們沒有轉向朋友,他們轉向電子設備、社群媒體找尋多巴胺的慰藉。其實社群媒體和手機都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失調與過量 。例如吃飯或開會時,你會常常看到年輕人拿著手機向不存在這個空間的人傳訊息,這就是失調這就是成癮。

第三、沒耐心,太多機會及時行樂

千禧世代在 「瞬間滿足」 的世界中成長,想買東西?上京東隔天到貨;想看電影?直接登入帳號隨便就可以看;想追劇,整季整季的上網看。不過有些東西是無法速成的,工作的成就感、強化的感情關係,這些是沒有 App 可以點的, 它們都有著緩慢、曲折、令人不安、混亂的過程 。

《2015年德勤千禧世代調查》全球有90%的千禧世代想要用自己的技能對世界做有意義的事。作者在做研究時,遇到很棒、聰穎、有乾勁的千禧世代,他們很快就因為基層或是初階的職務感到夢想破滅,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實質的影響。許多人才做幾個月就考慮辭職,他們沒去質疑自己的期望是否務實,或是多點耐心,他們認定是工作本身有問題;他們認為換家公司,在新的公司的第一天或幾個星期過後,他們就能產生影響力,就能有成就感。

那些工作不到2、3 年的人,就期盼自己有什麼影響力或者是成功,就像是在山腳下,有著「影響世界」的夢想,也就是山頂,他們盯著山頂, 卻忘了整座山的路程。

愛、工作的成就感、喜悅、對生命的熱愛、自信心、技巧,這些美好事物的養成都是需要時間,整個人生的旅途是很複雜、艱鉅與冗長的。

習慣「快速」的千禧世代難以承受這樣的過程,最壞最壞的情況就是逐漸升高的自殺率 。

作者認為千禧世代那麼快辭掉工作,缺乏耐心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另外的原因是太多公司沒有提供千禧世代明確的使命感、理想。許多公司談的願景都是希望成為最大最受推崇的公司,這都是自我中心的目標,對世界沒有任何貢獻,讓千禧年的員工沒有使命感,那千禧世代又怎能實現企業的目標呢?

綜合上述3點,作者進一步談到環境,他認為,這一代年輕人的問題並不是他們的錯,現在的企業的環境之中,比起年輕人的人生,高層的管理人只在乎數字、短期收益跟金錢。

我們把年輕人放到一個不會幫他們營造信心、不會幫他們學習合作技能、不會幫助他們找到生活平衡的企業環境。不會幫助他們克服瞬間滿足的飢餓感,沒有教導他們。工作上的喜悅、滿足感、影響力需要時間的累積;並非只是靠幾個月或是幾年努力工作就可以達成。企業也期許社會與父母把他們教得更好,很不幸的,並沒有, 輪到企業必須要教導這些年輕人,更努力地營造讓他們能夠建立信心​​的環境、更加努力的訓練他們沒有訓練到的社會技能,建立緩慢、平穩、漸進的過程,建立良性互動的機制。在企業中,不管喜不喜歡,都有責任試著去填補這個斷層,幫助這群年輕人找尋自信心、學習耐心、學習社交技巧、在生活與科技中找到平衡。

關於更多內容,皆在視頻內。

Footer Top De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