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ocommerce_my_account]
你從沒獨立思考過? 《知識的假象》
無知、理解的假象和知識共同體
人們常常誤以為自己懂得很多,了解的很多,但沒有發現其實自己只不過是略知皮毛罷了,你們生活之中有沒有同樣類似的例子呢?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閱部客,我是水豐刀。今天是我們閱說書51集,今天我們要來介紹的書就是 《知識的假象》
這本書的作者一共有兩位: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芬恩巴赫。這兩位都是大學教授,且都是非常知名的認知科學家。斯洛曼長期致力於研究思維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對因果推理、判斷和決策等認知相關問題有獨到見解
我們常常說獨立思考,但這兩位認知科學專家卻告訴你:人非常無知,但自己卻不自知
首先,先帶大家來做個測驗
- 請問你對於拉鍊的理解有多少,如果理解程度是1—7的話,你會給自己打幾分?
- 拉鍊是什麼?請你盡可能描述拉鍊的所有步驟,越詳細越好。
- 現在,請重新自評你對拉鍊的了解有多少,了解程度依然是1–7,你會給自己打幾分?
這是來自一項研究「無知」的測驗,如果你是受試者
第一題你會被問到,請你對拉鍊的理解打分
第二題會請你詳述拉鍊原理的所有步驟
這時,若你不是在拉鍊工廠上班,那麼你會發現其實你所知道的並不多。所以你會在螢幕前說不出個所以然,這時代表你並未真的了解拉鍊,因此
第三題請你再重新評分自己時
這一次,你多少會降低評分以示謙卑。在試著解釋拉鍊之後,你意識到了其實對拉鍊的知識很粗淺,所以你會給自己打比較低的分數
因此調低分數時,實際上是意識到了,「我比想像中來得無知」這件事情。要拆穿人們理解的錯覺很簡單,你只需要要求他們,對於某件事情說出解釋就行了。例如:你可把拉鍊代換成車速表、鋼琴鍵盤、沖水馬桶為題,自己找受試者進行的實驗,都能得到差不多的結果。
我們發現多數人都有著「理解的假象」。受試者努力去解釋的過程,會改變他們對「知識」的看法。人們總是對自己的理解感覺良好,開口說明後才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
無論他們是耶魯大學的研究生、名校的畢業生還是就讀於社區公立學校的學生。這些知識的假像都出現了無數次,錯覺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證實。
我們發現錯覺不僅發生在對日常物品的認知上,它幾乎無處不在:人們高估了自己對諸如稅收政策和對外關係之類政治議題的理解,在熱門科學話題如基改作物和氣候變遷方面也全憑想像。
人類出奇地無知、且沒有自知之明
BIG QUESTION那為何人類能創造出許多輝煌的成就?
第一、抽象思維能力與因果推論。
這源於我們的大腦善於,取其所需,去其無用。
例如:當你聽到一整句話時,你的大腦會提取句中核心的意思、或是關鍵字,但不會記住原句中的每一個字。
水:欸老公,我最近看到隔壁的小美她居然有gucci包欸,隔壁小花也有LV包耶~你不覺得很好看嗎?而且它們是稱現在百貨公司週年慶買的,真的沒有想到它們的老公這麼好幫他們買到這樣的名牌包
老公:恩,所以重點就是你想買名牌包
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對對話的內容沒有太大興趣,那麼你對整句話的意思也是略知一二。此時,你的因果理解只限於使用須知:他想說的關鍵字是什麼?
我們的心智不是為了獲取每一個個體、或是情境的細節而存在的。我們的大腦思考,是考量當下的情況,採取最有效的行動,光是利用因果推論就足夠應付,不需要拘泥於表面的細節。
第二、知識共同體
無知的我們仍還是生活得好好的,還得感謝我們是生活在「知識共同體」中。什麼叫“知識共同體”呢?
假設你和朋友一起晚餐時。朋友是一位品酒師。這時,你需要一瓶葡萄酒,來一起慶祝。
水:你不是對酒有研究嗎?哪一瓶酒比較好啊?
朋友:當然是阿里卑斯山脈紅葡萄酒
你會讓朋友來幫忙買酒,或是詢問他們意見。原因很簡單,你對葡萄酒「無知」,但朋友對葡萄酒是「專業」的呀。
如果你又想買葡萄酒
水:餵,兄弟,上次你推薦的那瓶紅酒是哪個牌子呀?明天有客人要請!
朋友:我剛好在你家附近,我拿給你好啦,還是我傳網址給你你自己去買?
雖然我們對很多事物「無知」,但只要身邊有人「知道」,我們就會藉助他人或是環境來解決。就算你身邊剛好沒有人,以現在網路的普及,有問題就google。但是!就是這個但是!無論是隨時藉用別人的知識,還是上網搜索獲取知識,都會給我們造成一個錯覺——我們博學多聞
所以,我們常會模糊了自己內化的知識、與外界得到的知識、的邊界
心理學者阿德里安·沃德發現,如果人們在網路搜尋了他們不了解的事情,之後他們被問及是在哪裡找到這些信息的,他們多半都不記得了,並回答說自己一直都知道這些信息。
其中許多人完全忘記他們曾在網路上進行搜尋。他們將功勞歸於自己而不是網路。
人類遠比想像中的「無知」,我們發展到今天,就是倚靠群體智慧。
但「知識的假象」不管是在技術、科學、政治等領域都有,人類會因此付出一些代價。
知識共同體的副作用與風險
在「知識共同體」中,技術越來越先進,我們生活得越來越方便,但事實真是如此美好嗎
水:siri我要去八里
siri:好的,道路導航中
水:欸欸怎麼把我帶到海邊啦,我不是要去巴黎欸,我不要渡河
曾在2012年3月,三名在澳大利亞旅遊的日本學生,就用GPS導航把車開進了太平洋,還好,我有及時發現沒有真的開進海裡。雖然現在的自動駕駛過程中,都有人在監督,糾正差錯
但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危機在於,由於專業分工與認知分化,沒人能掌握和控制現代複雜技術的全部知識,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得越來越複雜。你知道要用導航來找路,但你不知道導航是怎麼運作的。
所以,我們即使對這些日趨複雜的系統了解得越來越少,還是會自我感覺了解得很多。這也是表現在技術上的「知識的假象」所帶來的潛在危機。
水:基改研究出柑橘作物移植一種豬的基因,可對抗黃龍病唷!
水:蛤?這樣柑橘不是會有豬肉的味道嗎?好噁心的感覺
很多科學家試圖通過教育公眾,來培養公眾的科學素養,比如告訴大家基改因食品沒有那麼危險等。但結果總是成效都很低,大家還是堅持原來那一套,或者保持著非常幼稚的想法。
消費者會認為基改會攜有豬的屬性,會覺得柑橘可能會有豬肉的味道。聽上去很可笑,但是這種觀念竟然很難改變。導致很多科學常識、很好的科學技術難以實踐。
這是因為,人們對待科學的態度並非是基於對證據的理性衡量,而是取決於他們生活的環境和文化因素,這導致他們在很大程度上難以被撼動,所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並不會帶來改變。
我們的思維都處於都在同一個水平上、周遭都是知識量差不多的人,我們生活在一個知識共同體中。
所以,拋棄某項共同信念,往往意味著一整套觀念都會變,就會是在挑戰我們的身份認同。
如果不改變整個共同體的共識,培養科學素養的嘗試就很難見效。這就是生活在知識共同體中,對於科學的代價。
這就是為什麼同溫層常常越加越厚,因為大眾很容易在網路上找到跟它觀念相同的人,彼此互相取暖,把外界隔絕在外,認為自己群體意識是絕對正確,外界如要打破這道牆,是非常困難,就如上述科學的例子是一樣的。
這樣讓我們無法跳脫共同體,就會繼續無知下去。
懂得自己的知識邊界,知道何時該借助群眾的智慧做決策,才能獲得更好的結果。
世界極其複雜,本非個人能夠駕馭,所以問題並非出在無知,而是未能正視無知而惹上的麻煩。
希望這集有幫助到大家意識到自身的知識邊界,在知識上我們都需要謙卑!
這也是我們閱部客為何都是以開放式提問做結尾,除了在影片中分享傳遞我們的想法、知識外,也希望大家分別提出自己的看法,讓看到影片的人可以知道不同的觀點,一起正向討論與學習!
最後要問book們:請問你有發現生活中發現過什麼「理解的假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