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越多、你不會越成功! 《延展》

資源越多、你不會越成功! 《延展》

其實這也很符合現代工作的思維,你能利用你所學的專才,在這個社會之中有一席之地

舉例來說:你是一位學語言程式的,你就可以以自身的專業讓自己變得更強大,一開始加入企業,接著開始教課等等,運用自身所學、並且以此發輝

那些「限制」你的,使你更強大

HIBOOK們,前幾天時間,我遇見了位老朋友,

我問他說:「你怎麼看起來愁眉苦臉,你上次說的想要創業事情做得怎麼樣啦?」

他說:「最近很多事情不順遂,我沒有太多人脈、沒有募資到巨額的錢、沒有辦法開始呀!」

這讓我開始思考幾個問題:

為什麼有些人只有少許資源,卻能成功,很多人擁有龐大的資源,最終卻失敗?

為什麼我們總是一味追求自己沒有的?

有沒有可能就手上既有的資源,把事業發展得更好、人生過得更充實?

這件事情不由得讓我想到一本書,就是這次閱說書第59集,我要講的書《延展》

這本書中談到,我們多數人都追逐著資源,認為資源越多越好,像是矽谷之前許多網路公司獲得巨額的投資,然後一直不斷燒錢,燒到投資金不能再燒,然後宣告破產。

我們總想得先得到資源,先擴展再說,認為「擁有更多資源=獲得更好的成果

例如:

你想要完成某項專案,那就增加人手阿,叫別人繼續加班阿

你想要促進產品銷售,那就砸行銷預算,找閱部客業配阿

那些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你擁有的越多,能做到得越多,也會更有成就感,但真的是這樣嗎?

作者書裡提到一個故事:兩個啤酒故事

一名男孩迪克,接管快要倒閉的老鷹啤酒家族事業,當時有三大巨頭佔領當時美國的70%啤酒市場,迪克家族的啤酒事業根本微不足道,當時快破產的迪克只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放棄獨立經營,賣給競爭對手

第二、透過併購,想辦法突圍,快速壯大營運規模。

但是迪克兩個都不要,他希望找到更好的路,砸重金行銷廣告通常能有效提高啤酒銷售量,但迪克設法在有限的廣告預算內,發揮最大效益,他以「全美最老的啤酒廠」做為賣點,與三大巨頭做出區隔,他不認為前進越多市場越好,他只選擇在少數幾個區域銷售,藉此提高稀缺姓。後來,開始漸漸有粉絲跨洲為了購買他的啤酒,老鷹啤酒也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在迪克擴大版圖時,他的競爭對手三大巨頭之一,彼得,則採用「擁有更多資源=獲得更好的成果」的傳統思維。

彼得說:「我們必須擴大公司規模,變得越大越好,我們一定要收購其他品牌。

而事實上,彼得他們確實獲得了很多錢財,收購了很多間啤酒廠。但不久後開始變得岌岌可危,背負著龐大的債務,彼得的施特羅啤酒市佔率開始下滑,最終宣告破產;與之相反的迪克則認為「手頭上有什麼就用什麼」,趁著彼得破產的機會,以遠低於市場價格,買下前施特羅啤酒廠,在短短三個月內開始營運,日漸壯大。

原本身為美國三巨頭的彼得,擁有十分龐大的資源,面對暗潮洶湧的啤酒市場,應該比更小、更脆弱的迪克啤酒廠更具優勢,然而,彼得之所以慘澹收場,是因為經營者不知道該如何利用他們已有的資源度過風暴,這家公司急於累積更多的資源,像是併購競爭對手、收購品牌、增加人力等等,但快速擴充的結果,卻讓他們快速衰亡。

擁有資源無疑是重要的,然而如果總是不斷分心在別人手上尋找自己所需的資源,這會使我們努力追逐實際不需要的資源,而忽略我們手邊的資源具又多大的潛力。

在這故事中,彼得,他被稱之為「追逐資源者」,迪克,他被稱之為「延展資源者」,他們利用已有的資源發揮最大的優勢,而不是一心想要獲取更多。

他們認為:「善加運用資源=獲得更好的成果

如果我們想要達成某些目標,往往會與我們現有的資源存在一段落差,有些人最大的局限在於資金不足,有些人在於缺乏專業人脈、資金等等,儘管有個各種不足,善用資源的人仍勇於行動,他們會問:「我該如何運用手邊的資源,以有效達到目標?」

法國人類學家克勞德.李維史陀發現,人們想完成一件事時,有兩種不同的做法

其中一種是「策劃式」,另一種則稱為「隨創式」

例如有兩個工匠,分別為策劃式、追逐資源者;與隨創式、延展資源者。他們現在剛好面臨同一個問題,如何把釘子釘到牆面上。

策劃式:也就是追逐資源者,會去買一把槌子,萬一沒找到適合尺寸、形狀及重量的槌子,他的做法便行不通了。所以他會設法準備各式各樣的工具放在工具箱內,即使那些工具並不需要。

隨創式:也就是延展資源者,他善用手邊的工具,不斷實驗、測試,以突破現有資源的傳統限制。即便他們身邊只有一塊石頭,抑或是磚塊、罐頭、高跟鞋或大型手電筒,他們都能就地取材,把釘子成功釘進牆面。

這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採用「策劃式」或「隨創式」,都能完成釘釘子的工作,但兩種做法的結果卻大不相同。

採取「策劃式」做法似乎更為合適、令人安心,因為這就是在牆上釘釘子最常用的方式。如果有位木匠來你家做工是帶著一根擀麵棍,你一定覺得非常奇怪。

然而,如果將這種思維模式延伸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各種決定,會是什麼情況呢?想做任何事都得先找到適合的工具,可以想見有多麼麻煩。

結果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尋找工具,而不是實際在牆上釘釘子。萬一找不到好的工具,我們便一籌莫展。如果別人有更好的工具,我們不但因此感到沮喪,還會認為自己的工具裝備較差,做不了事是理所當然的。

因此我們必須避開追逐資源者的陷阱

所以我們需要擁有「延展思維」,把自己從「追逐資源者」轉變成「延展資源者」,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不會陷入以下陷阱:

1.「向上社會比較」陷阱

過度「向上社會比較」讓我們永遠不知足、忽略手上可以運用的資源,跟成就更高的人比較,很容將重點放在別人所擁有的資源上,或是一直去強調別人的優勢;會反過來覺得自己不足、無法肯定自己,忽略掉我們該如何運用自己已有的資源創造更多、更好的人生,「向上社會比較」促使我們尋找更多資源,等到我們獲得更多,又會因比較再進一步想要獲得更多,永遠都像是在跑步機上跑一樣,只能越跑越快。

2.「盲目累計」陷阱

盲目累計是指,我們盡可能地獲得更多的資源,其實並不是心中有個明確的目標,而只是純碎地想要累計更多。盲目累計是為了累計資源而去累計資源。它有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資源,但這些資源往往並不是我們實現目標所必需的,而且還會讓我們在追逐的過程中精疲力盡。

就像是暴飲暴食,就是其中之一。例如隨著人民的富庶,冰箱也累積越來越多的東西,看起來這些資源很多,但其實只是浪費、放著過期而已。

3.「功能固著」陷阱

功能固著是以死板的眼光看待資源,無法看到一種資源除傳統用途之外的其他用途。

追逐資源的人會流於表面,認為金錢能解決一切問題,遵循著傳統的觀念,認為每種資源的具體用途是固定不變的,如迴紋針是用來固定紙張的;競爭對手是對自己業務構成威脅的人。追逐資源會產生功能固著的心態。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累積了越來越多已知使用資源的常見方法,這也會讓我們難以擺脫功能固著的心理傾向。

例如一個平底鍋,對於我們平常玩PUBG的玩家就是拿來擋子彈,對於家庭主婦就是拿來煮菜,但是如果一個天真的小朋友拿到平底鍋,它會拿來做什麼呢?會不會有其他更多的用途?

4.「揮霍資源」陷阱

當追逐者一心想要獲取更多的資源時,他們就會忽略這些資源的價值,也就會造成資源浪費。

哈佛商學院的兩名教授曾對一些公司進行深入的走訪,了解了擁有了並不真正需要的資源,會對公司和員工的表現帶來怎樣的影響。

其結果表明,一定量的多餘資源,的確有助於公司的管理者進行有一定風險的改進嘗試,因為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搞垮公司。但是,在多餘資源超過一定量的點後,就會出現相反的情況,也就是,擁有太多額外資源,並不會促使公司做出改進。

獲得延展思維

我們所面臨的世界具有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延展就是讓我們在面對一系列不可預測的因素時,做出調整和改變的思維和能力。

以下有幾點可以幫助我們用延展思維運用已有資源:

1.做個局外人

局外人是指,擁有多種背景特徵的人,而非專精於某一行的人。

哥本哈根商學院教授傑普森和哈佛商學院教授拉卡尼就曾做過一項研究,證明了在面對複雜的挑戰時,見多識廣的人比只潛心研究單一領域的專家更佔優勢。

兩位教授經統計分析後發現,一個人的專業知識越是和問題不相干,其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生物學家解決的化學方面的問題比化學家解決的問題還要多。

這是因為隨著人的專業知識不斷累積,就會一再地依賴已經掌握的方式處理問題。比如,要想把釘子釘進牆裡,木匠的第一反應是拿起錘子。

2.快速行動

史丹佛大學的一位教授在對8家計算機公司做了定性和定量研究後,有了驚人的發現:

快速決策的團隊更關注當下,更依賴有關公司運營和競爭對手的即時資訊做決策。而決策較慢的團隊,則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試圖勾勒出未來的模樣,所得出的是對難以預測的未來的設想。

在績效方面,快速決策的團隊在銷售額、利潤、管理層、競爭對手的認知等方面,遠勝於決策較慢的公司。

為什麼快速決策的團隊的表現和績效要優於做計劃的團隊呢?

原因就在於實踐,我們所處的環境動盪不安、未來充滿不確定。因此在做計劃、預測一個可能出現也可能不會出現的未來,其實是在拖延行動。當遊戲規則不斷快速變化時,快速行動、並從當下吸取經驗,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曾有專家學者說道:“當我們迷路時,任何一張地圖都管用。”這其中的竅門仍舊在於快速行動,無論迷路的人拿到的是什麼樣的地圖,都會快速行動起來。而一旦行動起來,就能主動去熟悉周圍的環境,並不斷探索如何找到出路。也就是說,地圖的價值並不在於它的準確性,而在於它能讓迷路的人快速行動起來。

3.賦予期

其背後的原理是“畢馬龍效應”。 “畢馬龍效應”是指,我們對一個人的期待是怎樣的,那個人往往就是怎樣的。

心理學家告訴一位老師,他們經過測評後認為,有一部分學生在接下來的這學期的學習表現會有所提升。實際上,這些心理學家根本就沒有對這些學生進行測評,並且心理學家挑選出來的這些學生是隨機挑選的,這些學生根本就不比其他學生更聰明。隨後,在接下來的學期裡,心理學家對這些隨機挑選出來的根本就不聰明的學生展開了跟踪觀察,結果發現這些學生的學習表現竟然真的提升了不少。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是因為老師的期望影響了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從而影響了學生本身的行為。

OK,說到這裡,這本書指出,我們手中擁有的資源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發掘已有資源的價值來成事。

這真是一個顛覆常理的思維。

通常來講,我們總是認為,擁有更多的資源才可以成事,之所以沒有成事是因為我們缺少某某資源;但這本書卻要我們摒棄這樣的思維。

這本書指出,追逐更多的資源實際上會給我們帶來潛在的危害,在這個對創造力前所未有渴求的時代中,最終的贏家是發掘資源價值的人,而不是追逐更多資源的人。

Footer Top Deco